封面

大工地:建筑工人的生存和抗争

潘毅 卢晖临

目录

导论:建筑工人的阶级形成

第一章:农村改革与发展道路的重新选择

第二章:地产资本主导下的城市中心主义

第三章:半无产阶级化与身份政治

第四章:历史转折下的建筑业分包劳动体制

第五章:路在何方?——建筑工人的阶级体验和阶级情感

第六章:阶级的回归:从自在走向自为的摸索

参考书目


参考书目

卡尔•波兰尼,冯钢、刘阳译,《大转型: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》[M],南京:浙江人民出版社,2007

迈克*布洛威著,林宗弘等译,2005:《制造甘愿——垄断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历史变迁》迪皮斯•查克拉芭提,《工人阶级生活和工作状况的认知条件:1890-1940年间加尔答的雇主、政府和黄麻工人》[J],载《庶民研究》,刘健芝,许兆麟编,北京:中央编译出版社,2005

蔡昉,《人口转变、人口红利于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》[J],载《人口研究》2004年3月

蔡昉,《“人口红利”消失的隐忧》[J],载《中国企业家》,2006年第7期陈志武,《改革开放160年》[J],载张维迎主编《中国改革30年》[M],上海人民出版社,2008年版。

陈映芳,2005,《“农民工”:制度安排与身份认同》,《社会学研究》第3期

党国英,《市场化:农村社会经济的出路》[J],载《中国改革》2002年第2期

党国英,《农村市场体系谁来建设》[J],载《中国改革》2005年第一期

党国英,《让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》[J],载《科学决策月刊》2006年8月刊

戴建中,《2007年首度社会形势分析》[J],载《中国首都经济发展报告2007-2008》[M],北京: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,2008

杜润生,《杜润生自述》人民出版社2007年

杜守兴、季学军,2006:《审视我国工程分包制度》,《施工企业管理》,2006(7),p5-6

国家发改委农经司课题组,《关于入世后我国农业的投入支持政策探讨》[J],载《宏观经济研究》,2003年第7期。

哈耶克【1944】《通往奴役之路》,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

黄宗智,《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》,中华书局1992年。

黄宗智,《中国小农经济的过去与现在》[J],载《中国乡村研究第六辑》[M],厦门:

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。

建设部建筑管理司、中国建筑文化中心,2000:《新中国建筑业五十年1949-1999》,北

京:中国三峡出版社

建设部“跨世纪中国城市发展战略”课题组,《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发展对策——跨世纪中国城市发展战略》[J],《城市规划》,1999年第23卷第9期,8-12页

江时学,《新自由主义、“华盛顿共识”与拉美国家的改革》[J],载《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》2003年第6期。

具海根《韩国工人》,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

老田,《政府主导的“资源配置重点转移”与“杜润生-林毅夫假设”》[J],载《中国乡村研究第五辑》[M],厦门:福建教育出版社,2007年版。

李培林、张翼:《国有企业社会成本分析》(北京: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,2000)。

林毅夫、蔡昉、李周,《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——对“东亚奇迹”的再解释》[J],载《中国社会科学》1999年第5期

林毅夫,《自生能力与改革的深层次问题》[J],载《经济社会体制比较》2002年第2期

林毅夫,任若恩,《东亚经济增长模式相关争论的再探讨》[J],载《经济研究》2007年第8期

林毅夫:《农业产业化与“山东经验”》[J],载《中国城乡桥》,2007年第9期

刘舰,《从农业投入看农村经济的发展》[J],载《湖北社会科学》,1999年第5期。

罗丽莎,《另类的现代性》[M],黄新译,南京:江苏人民出版社,2006

马克思,《资本论》[M],北京:人民出版社,2004

马克思: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》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3页。

闵琪,《加强对中国土地的财政调控研究》,《内蒙古社会科学》2007年第一期

潘维,《农民与市场》,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

潘毅、卢晖临:《谁更需要包工头?》,《南风窗》2009年第9期

潘毅陈敬慈(2008)「阶级话语的消逝」,《開放時代》,197期,頁53-60。

任焰,潘毅:<农民工劳动力再生产中的政府缺位>,《中国社会科学内刊》,2007年4月,页105-120。

任燄潘毅(2007)「跨國勞動過程的空間政治:全球代時代的宿舍勞動体制」,《社會學研究》,4月,頁21-33。

彭坤仁,《深圳房地产业的兴起对广州城市改革的启示》[J],载《开放时代》,1985年第3期。

裴宜理,《上海罢工:中国工人政治研究》,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

莎日娜,《高瞻远瞩:中国城市发展战略白皮书》[J],载《小城镇建设》,2003.1

沙凯逊,宋涛等,2003:《从美日两国的建设经验看交易制度的创新》,《建筑经济》,2003年第2期,p10-12

邵日建,杨晓刚,王泉根,2006,《建筑经济》2006年7月专刊,p37-39

沈原:<社会转型与工人阶级的再形成>,《社会学研究》,2006年第2期

沈原,《“关系霸权”:对建筑工劳动过程的一项研究》,载沈原编《市场、阶级与社会:转型社会学的关键议题》[M],北京: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,2007

苏振兴,《新自由主义与拉丁美洲》[J],载《拉丁美洲研究》2004年第2期

孙立平著《重建社会:转型社会的秩序再造》(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)

汤普森著《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》,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

严海蓉,《虚空的农村与虚空的主体》[J],载《读书》,2005年第5期

王健,2008:《建筑业垫资现象浅析》,《市场纵横》2008年第1期,p33-34

王健,《加快城市化进程是唯一出路》[J],载中信泰富研究部《香港传真》,2009年

王毅杰,童星,2004:《流动农民社会支持网探析》,《社会学研究》,2004年第2期

王小章:《从“生存”到“承认”:公民权视野下的农民工问题》,《社会学研究》2009年第1期

汪晖,《去政治化的政治、霸权的多重构成与六十年代的消逝》[J],载《开放时代》2007.02

吴缚龙,《中国的城市化与“新”城市主义》[J],载《城市规划》,2006年第30卷第8期

吴象:《从两个“不许”到“伟大创造”》[J],载于光远、杜润生等著《改革忆事》[M],北京:人民出版社,2009年版。

夏晓东,2005:《浅议我国工程分包制度》,《江苏建筑》,2005年第3期,

许宝强、汪晖编,《发展的幻象》,中央编译出版社,2001。

岳兵,王文清,邹爱华,2006:《深圳建筑劳务分包制度的现状与展望》,《四川建筑科学研究》,第32卷,第4期,p216-218

张慧瑜:遮蔽与突显:“农民工”在大众传媒中的位置

张维迎,《如何看待当前的贫富差距》[J],载《商界》2006年第5期

张平,2009,《民族振兴的壮丽诗篇,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》,载国家发改委网站,中国海员建设工会,《直面农民工——建筑业农民工现状调查报告》[J],载《建筑》,2005.2

郑年栋,2007:《建筑业劳务用工制度改革初探》,《城市》,2007年第5期,p63-65

周其仁:《中国农村政策两题》[J],载《改革》1995年第1期。

周其仁:《中国农村改革:国家和所有权关系的变化》[J],载《管理世界》(双月刊)1995年第3期。

周其仁:《十年农村改革:实质进展与制度创新》[J],载《教学与研究》,2008年第5期。

Applebaum,HerbertA.(1982),“ConstructionManagement:TraditionalversusBureaucraticMethods”,AnthropologicalQuarterly,Vol.55,No.4,pp.224-234

Harvey,David(1982).TheLimitstoCapital.Oxford:Blackwell.

Harvey,David(2000).SpaceofHope.Berkeley,CA: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.

Harvey,David(2005).ABriefHistoryofNeoliberalism.OxfordUniversityPress.

Katznelson,IraandAristideR.Zolberg(1986).Working-classformation:nineteenth-centurypatternsinwesternEuropeandtheUnitedStates,PrincetonUniversityPress

Logan,JohnR.andHarveyMoloch([1987]2007)UrbanFortunes:thepoliticaleconomyofplace.BerkeleyandLosAngeles,California: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.

Mittelman,JamesH.(2000).Theglobalizationsyndrome:transformationandresistancePrincetonUniversityPress

PunNgai(2005).MadeinChina:FactoryWomenWorkersinaGlobalWorkplace.Durham:DukeUniversityPress.

PunNgaiandChrisKingchiChan(2008),“TheSubsumptionofClassDiscourseinChina”,Boundary2,Vol35,No2,pp.75-91.

PunNgaiandLuHuilin(2010).“UnfinishedProletarianization:Self,Anger,andClassActionamongtheSecondGenerationofPeasant-WorkersinPresent-dayChina”,ModernChina,forthcoming.

Silver,BeverlyJ.(2003).ForcesofLabor:Workers’MovementsandGlobalizationsince1870,Cambridge:CambridgeUniversityPress

Solinger,DorothyJ.1999,ContestingCitizenshipinUrbanChina:PeasantMigrants,theState,andtheLogicoftheMarket.Berkeley: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.

Wallerstein,I.(1983)HistoricalCapitalism.London:Verso.